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中國企業在智能制造領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最新進展正受到國際業界關注
如今,德國科技界、產業界非常重視人工智能技術和5G網絡,認為要將它們應用于工業生產。
“工業4.0”是德國政府、產業界和科技界提出的概念,如今,德國知名專家如何看待“工業4.0”?中德兩國在這一領域有哪些合作空間?最近,在同濟大學舉行的“中德工業4.0與人工智能城市”研討會上,兩位德國工程院院士Michael?Abramovici和Otthein?Herzog與上海專家分享了他們的觀點。在他們看來,“工業4.0”這個概念的內涵已變得更為豐富,包含人工智能和新一代移動通信5G網絡,將使工業生產、銷售鏈上的各個環節更智能化。
“中德工業4.0與人工智能城市”研討會由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同濟大學中德學部等主辦。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常務副會長黃輝表示,在當今科技促進產業變革、“工業4.0”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迅速進入城市生活的背景下,此次研討會的召開具有重要意義。德國是先進制造業強國,中德兩國已在制造領域開展全方位深度對接。中德兩國在數字化、人工智能、智慧城市領域也有無限的合作機遇。
“說起‘工業4.0’,你們也許會馬上想到,在各種機器上加裝傳感器,以滿足定制化生產、機器維修預警等需求。”德國工程院院士、波鴻魯爾大學教授Abramovici在演講伊始,談到了業內耳熟能詳的“工業4.0”概念。他隨即指出,這種想法有點過時了,如今,德國科技界、產業界非常重視人工智能技術和5G網絡,認為要將它們應用于工業生產。
Michael?Abramovici院士在同濟大學演講
在人工智能方面,以視覺智能技術為例,德國科研機構和企業研制的“裝配引導系統”能夠自主識別多種零部件,引導工人按照正確流程進行裝配,一旦出現錯誤,就會給予提醒。這種“傻瓜式”系統推廣應用后,可為企業節省許多工人培訓時間,實現人機友好的協作場景。
在5G網絡方面,5G推廣應用后,視頻等數據量大的信息在無線傳輸時,能夠做到實時通信。這將成為“工業4.0”落地的一大利器。比如,視覺人工智能系統可識別實時傳輸的視頻圖像,不會因延時而影響識別速度。又如,“工業4.0”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時數字孿生系統”目前通過以太網、WiFi進行傳輸,存在一定延時,較難做到實時呈現物理設備的“數字孿生”。5G網絡應用后,有望把延時縮短到10毫秒左右,便于企業員工通過“實時數字孿生系統”進行視覺檢測和生產管理。
在德國專家看來,智能化人機協作是未來工業制造的圖景,而并非很多人所想象的“機器取代人”。“裝配引導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同濟大學長三角智能規劃協同創新中心的Herzog教授在演講中介紹的“人機協作機器人”(Cobot)也體現了這種理念。
Otthein?Herzog院士在同濟大學演講
在漢諾威工博會上,人機協作機器人成為關注焦點之一。與傳統的工業機器人不同,這種機器人具備交互性、靈活性、安全性三大特點,能與工人協同工作。Herzog解釋說,在很多行業的生產環節中,機器并不能取代人,因為人的靈活性是機器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所不能達到的,所以要研發、應用“人機協作機器人”。
2016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展示的協作機器人 新華社發
這種機器人也需要5G網絡的支撐,以便具備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傳輸能力,這樣才能既靈活又安全,成為工人的好搭檔。
本文來自:上觀新聞?版權歸原機構和作者所有
版權所有:鄭州三中網安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備2020036495號-1 ?? | 豫公網安備 41019702002241號 | 站點地圖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