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昨天。人類歷史就是科學技術不斷為制造業賦能的歷史,我們不斷發明新的科學技術,不斷的應用在制造業上,促進制造業的發展進步。
今天之所以叫它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提出的時間不長,是1988年美國的懷特教授出的一本書《智能制造》,這里面首次提出來,提出來以后到現在也就32年,時間很短。實際上說起智能制造,往前追溯,應該說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那個時候是1776年,瓦特發明蒸汽機,那個時候制造業開始比較快的進步。為什么工業革命是瓦特發明蒸汽機,是動力的進步,不用人去拉,人就可以解放出來,是機械化時代,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就已經進入了制造業的現代化進程。
又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就是以1821年法拉第發明電動機為標志,人類進入了電氣化時代,電氣化時代又上了一個臺階。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1946年發明電子計算開始,我們進入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這個時代還在持續,至于持續多長時間不知道。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經歷了自動化或者叫數字化,后來經歷了網絡化,近幾年由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等新技術的出現,包括人工智能的技術,第三次工業革命就認為是智能化時代。
第二,今天。盡管過去30年我們在制造業取得很大成就,發展成世界第一大制造體系(總規模),制造業存在的問題也是很多,距離發達國家差距還非常巨大,盡管塊頭不小,但是從技術、工藝、材料、水平能力上各個方面,比較高端這部分差距還是非常巨大。
當然,但是真正走工業化的時間還是比較短,實際上也就這40年,換句話說,現在我們取得成就實際上是我們用三四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近300年的工業化道路。走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一百年,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一百年,又走過了第三次工業前三四十年,這么短的時間內我們急速的追趕,勢必肯定缺失了很多東西,少了很多環節。
所以說,歸納起來比較突出有三個方面:第一,產業基礎十分薄弱。現在產業基礎包括研究的基礎、產業化的基礎、應用的基礎等等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對后面的應用至關重要。因為前面工業化時間很短這個客觀現實,好多基礎研究沒有跟上,包括大學研究機構包括大企業的基礎研究都很差。基礎研究如果上不去,一百多年前美國有一個物理學家叫做亨利羅蘭,他有一個演講,他說為了應用科學,科學本身必須成功,假如我們停止科學的進步而只留意科學的應用,很快就會退化成中國人那樣。多少代人以來他們都沒有什么進步,因為他只滿足科學應用,卻從來沒有追問過他們所做事情的原理,這些原理就構成了科學。到了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我們改的怎么樣了?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但是我們看到的現實是我們重大的基礎理論,重大的原創核心技術幾乎是空白。到今天4G的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核心基礎零部件等都嚴重依賴于國外。
第三,明天。明天面臨什么?實際上很清楚,今天面臨什么短板、瓶頸,那就是我們明天要努力的方向。這樣說的話,
第一,是要夯實基礎。當然有大學問題、研究機構問題、企業的問題,這些基礎都要夯實,沒有這個基礎想飛是不可能。意思是,必須全社會有這個意識。大學在基礎研究中承擔至關重要的角色,大學有雄厚的研究力量,有長期的積累,有源源不斷的學生進來和出來,就是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一代又一代的精英人才。
同時,這一套發達國家的制造業體系就確保了美國從大學的基礎研究出來的成果能夠小試、中試、產業化,然后放大,最后就是很大的產業。工廠可以不放在美國,可以放在中國、歐洲。但是,它的原創成果在他的大學里,而且這些教授、實驗室主任領著老師學生圍繞著某一個細分領域,一個小領域持續研究。而且從前幾代的實驗室主任接過來這個接力棒。
來源:人工智能與物聯網
版權所有:鄭州三中網安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備2020036495號-1 ?? | 豫公網安備 41019702002241號 | 站點地圖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